中新社重庆7月23日电 题:这位百年前赴华的德国医生故事,为何值得重现?
——专访旅德华侨作家海娆
作者 梁钦卿
重庆南山黄桷垭文峰塔下,有一座中西合璧的老屋,坐落在葱郁的树林中。这座老建筑旁有一块墓碑,上面刻着“Dr P. Assmy 1869~1935”(保罗·阿思密,生于1869年,卒于1935年)。
保罗·阿思密是一位德国医生,20世纪初来到中国重庆,成为当时有名的外科医生,后与一位中国女子结婚,还曾开办私人诊所,1935年逝世并葬于重庆。
这名德国医生为何来到重庆?又为何长眠异乡?重庆籍旅德华侨作家海娆与保罗·阿思密的孙媳妇克丽斯蒂娜·阿思密合作出版的新书《从内卡河到扬子江:一位德国医生的中国岁月》,记录了阿思密在中国的游历、工作和生活的故事。近日,海娆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分享了保罗·阿思密的中国情怀。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百年前,德国医生保罗·阿思密来到中国,当年他在重庆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海娆:1906年,保罗·阿思密受德国外交部委派前往重庆创办大德普西医院,开业后由他坐诊行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停止了对医院的资助。为让医院继续运营,重庆市红十字会接管医院,将其更名为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依然由阿思密主持。这期间,阿思密还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四川分会会长,并开办一家私人诊所。
阿思密还在当地的医学堂教授外科课程,协助培训中国医生。他致力于让所有病人都能获得医疗救助,努力培养人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为住院病人配备牙膏、牙刷,为重庆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
中新社记者:《从内卡河到扬子江:一位德国医生的中国岁月》由您和克丽斯蒂娜·阿思密合作完成。您如何与克丽斯蒂娜·阿思密结缘?为何会有翻译这本书的想法?
海娆:2018年,我在翻译《汉娜的重庆》一书时,偶然发现阿思密网站,便按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写信询问网站内容的版权问题。对方很快回信,回信人就是网站负责人克丽斯蒂娜·阿思密——保罗·阿思密的孙媳妇。就这样,我俩建立了联系。
把网站内容翻译出来并推介到中国的想法,首先源于一幢建筑。这幢建筑位于重庆南山的文峰塔下,虽然被评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却由于缺少足够史料,一直处于荒废中。我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很早就知道这幢建筑,对它充满好奇。现在我发现了这些史料,知道它最早是德国医生阿思密的故居,应该把建筑背后的故事告诉大家。
中新社记者:书名中的“从内卡河到扬子江”有何深意,为何要着重提这两条河流?
海娆:内卡河是莱茵河的一条支流,流经阿思密年轻时求学的德国海德堡。阿思密身上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挑战的性格,最早就是被这条河流激发。到中国后,阿思密逆行扬子江(长江的旧称)到达重庆。那些数不清的急流险滩,将他身上这些品质加以锻造,从而让他在以后的岁月里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坚守理想,直至生命终结。
这两条河流,既代表着德国与中国两个国家,也是阿思密生命流动的路径方向。它们相隔遥远,最终都奔向大海。这也象征了人类终将拥有共同的命运。
中新社记者:该书原著为德国医生的私人书信与日记汇编。作为中文版译者,您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在不失真实性的前提下提升叙事连贯性?
海娆:我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包括陌生的知识领域,一些拼音单词拼写奇怪、无法发音等问题。但我坚持尊重历史,随时提醒自己这是一本史料书,翻译必须忠于原文,不能损坏它的史料价值。因此,我并没有为了提升叙事连贯性、增加文本可读性去发挥和虚构,而只在中国读者可能产生理解障碍的情况下,以不破坏原文原意为前提,在语言层面做些适当梳理和调整。
中新社记者:您在书中提到保罗·阿思密为贫困患者免收伙食费、记录纤夫生存状态等细节,体现出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共情。翻译过程中,您如何传递这份中德情谊?
海娆:尽可能地忠于原文,不夸大、不削减,是我翻译此书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医生,无论在日记中还是在工作报告里,阿思密的语言都不失理性,客观记录多、主观抒情少。翻译时,我保留了他的理性。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说到底靠的是一个“真”字,唯有真实、真诚,才能打动人心。
中新社记者:书中讲述了百年前的中德民间友好交往故事,这种超越国界的人间大爱,对于今天中西方民众之间减少隔阂、增进理解有何意义?
海娆:阿思密在30多岁时功名初成,尚未成家的他毅然放弃了德国的优渥生活,甚至跟未婚妻解除婚约,只身来到中国创办医院,救死扶伤。后来,他与中国女人结婚生子,在这片东方古国扎根,最后长眠重庆。
他身上体现的不仅是医者的仁心,还有超越阶级、种族和国界的大爱,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包容和接纳。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中西方之间的隔阂可以消解,多元文化可以并存,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和谐相处。这是人类大同的理想模式。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百年前的一抹幽光,依然能照进当下,照亮未来。这也是阿思密故事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完)
受访者简介:
海娆,重庆籍旅德华侨作家,出版长篇小说《远嫁》《台湾情人》《早安,重庆》《我的弗兰茨》,在《当代》《十月》《收获》等发表作品,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德语。《早安,重庆》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翻译有顾彬诗集《不带墨水的诗人》《顾彬早期作品集》《房间里的男人》,回忆录《汉娜的重庆》《从内卡河到扬子江:一个德国医生的中国岁月》等。
zaijinshiniandeshijianli,congzuzhituandui、xunlian,daocanjiagezhongbisai,rongruhaiwaidexunlianshenghuo,zhangzhileiyongtajinhunitiandewendingxing,yibuyigejiaoyindishiyingwaimiandeshijie。zaiyuanlijiarendeyixianghuanjing,bingmeiyounianlingyoushideta,chengshouzhewaijieduitadegezhongcaiyishenzhiwujie,yijishenghuozhongdeburuyi。tayijiurifuyiridixunlian,taxiangxin,zhiyaozheyangyiquanyouyiquan,yidingnenggoudachuyigeshuyuzijideshijie。erzuizhong,zairifuyiridenulizhixia,mingyunyezhendejuanguleta。在(zai)近(jin)十(shi)年(nian)的(de)时(shi)间(jian)里(li),(,)从(cong)组(zu)织(zhi)团(tuan)队(dui)、(、)训(xun)练(lian),(,)到(dao)参(can)加(jia)各(ge)种(zhong)比(bi)赛(sai),(,)融(rong)入(ru)海(hai)外(wai)的(de)训(xun)练(lian)生(sheng)活(huo),(,)张(zhang)志(zhi)磊(lei)用(yong)他(ta)近(jin)乎(hu)逆(ni)天(tian)的(de)稳(wen)定(ding)性(xing),(,)一(yi)步(bu)一(yi)个(ge)脚(jiao)印(yin)地(di)适(shi)应(ying)外(wai)面(mian)的(de)世(shi)界(jie)。(。)在(zai)远(yuan)离(li)家(jia)人(ren)的(de)异(yi)乡(xiang)环(huan)境(jing),(,)并(bing)没(mei)有(you)年(nian)龄(ling)优(you)势(shi)的(de)他(ta),(,)承(cheng)受(shou)着(zhe)外(wai)界(jie)对(dui)他(ta)的(de)各(ge)种(zhong)猜(cai)疑(yi)甚(shen)至(zhi)误(wu)解(jie),(,)以(yi)及(ji)生(sheng)活(huo)中(zhong)的(de)不(bu)如(ru)意(yi)。(。)他(ta)依(yi)旧(jiu)日(ri)复(fu)一(yi)日(ri)地(di)训(xun)练(lian),(,)他(ta)相(xiang)信(xin),(,)只(zhi)要(yao)这(zhe)样(yang)一(yi)拳(quan)又(you)一(yi)拳(quan),(,)一(yi)定(ding)能(neng)够(gou)打(da)出(chu)一(yi)个(ge)属(shu)于(yu)自(zi)己(ji)的(de)世(shi)界(jie)。(。)而(er)最(zui)终(zhong),(,)在(zai)日(ri)复(fu)一(yi)日(ri)的(de)努(nu)力(li)之(zhi)下(xia),(,)命(ming)运(yun)也(ye)真(zhen)的(de)眷(juan)顾(gu)了(le)他(ta)。(。)
贵州一地拟规定禁办再婚等酒席
一直以来,中美两军关系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方对保持两军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以及保持双方各层级间的沟通高度重视。另一位军事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军事力量,中美两军关系保持稳定事关区域和全球安全问题,尤其当前中美一线部队会频繁接触,两军高层会晤不仅是战略上的沟通,对一线部队的危机管控也有积极意义。这位专家直言,但现在美方一边侵犯中方的利益,一边要求中方维护其利益,对此,中国不能不表明立场和态度。“如果美国不能端正态度,本着解决问题来进行高层会晤,则根本没有会晤的必要。”